六安市2020年二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报告

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 市人社局 发布时间:2020-07-23 14:56
字号: 下载 打印 收藏

一、就业形势研判

2020年第二季度,六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紧围绕做好“六稳”工作,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将稳就业、保居民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,全面强化各项措施,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,努力把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。二季度,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,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.38%,低于4.5%的年度控制目标。

(一)疫情对就业市场影响仍未消除。从产业需求人数看,第二产业需求依然是最旺盛的,需求人数为17789人,占据产业需求比重的一半以上;第三产业需求人数仅次于第二产业,二者相差4000余人。但疫情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仍未消除,二、三产业需求较去年同期下滑明显,需求分别减少3225人、4887人。值得注意的是,二季度随着复商、复市由受限到全面复苏,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逐步恢复正常经营,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势头。未来仍需进一步激活服务业的无限潜力,扩大其吸纳就业容量。

(二)新兴业态渐成吸纳就业新渠道。二季度,批发和零售业、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需求人数同比减少千余人,而所属服务业的新兴行业需求人数增加明显。例如生鲜配送、在线教育、汽车行业“云卖车”、网上订餐、游戏娱乐、网络直播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。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、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正在加速,产业数字化、智能化不断加深。可见,疫情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各行各业在经受考验中加快“洗牌”,由此衍生的新兴业态在逐步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,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又一新渠道。以外卖行业为例,疫情稳定的二季度外卖订单量仍同比猛增,企业用工监测中每家外卖企业的骑手需求均在200人以上,但日晒风吹的辛苦再加上流动性较大,外卖骑手岗位招聘难度加大。

(三)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所缓解。二季度,全市人社部门打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“组合拳”,鼓励机关事业单位提高毕业生招聘比例,引导毕业生积极报考“三支一扶”、“特岗”等服务基层项目、到企业就业或者参加就业见习、自主创业,开展主题为“职等你来,就业同行”的“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活动”,举办高校毕业生、国有企业等“2+N”线上线下招聘会,开展“职等你来,就在六安”高校毕业生网络直播专场招聘会等,通过综合施策,全方位发力,有力地促进了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。特殊时期年轻求职者更加重视岗位的稳定性。监测显示,二季度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人数环同比均减少,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减少比例在6%左右。

(四)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发生由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转变。本季度企业招聘员工在性别、年龄、文化程度、技能技术等级等方面对求职者“无要求”的需求比例明显减小,更加注重求职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,多数企业用人需求以初级技能和中级技能水平为主,其中初级技能和中级技能的需求人数分别为4374和2344人。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发生了由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转变。

(五)选择省内就业农民工明显增多。二季度,监测的10个行政村新外出就业人数1087人,新返乡人数510人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回归正常轨道,大量农民工仍然选择外出谋生。与往年不同的是,选择省内就业的人数明显增加,二季度新外出省内就业人数395人,同比增加275人,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之多。同时,由于疫情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外贸出口型行业产生了较大冲击,部分企业订单减少,甚至无法正常生产经营,进行减员、减薪甚至裁员,我市在外务工人员受此影响有少量回流,全市动态回流人员约千余人。监测显示,大多数回流人员陆续重新进入就业状态。

(六)重点群体就业风险依然存在。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、中美经贸摩擦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相互叠加,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流入集聚地——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外贸出口型行业产生较大影响,部分已外出农民工失业风险增大;受疫情影响,企事业单位提供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有限,毕业生总数处于高位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之间存在矛盾,再加上毕业生就业眼光高,宁愿“慢就业”也不愿降低就业标准,因此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仍需时刻保持关注;部分就业困难人员、贫困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、缺乏一技之长、只能从事一些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和工种,就业稳定性不强。

二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

二季度,我市人力资源市场进场招聘单位有效数为754家。市各类用人单位需求人数为33349人,求职人数为21620人,求人倍率为1.54,市场供求总量在正常范围内。环比需求和求职分别减少2854人和1395人。同比需求和求职各减少9842人和8988人,求人倍率环比减少0.03,同比增加0.13。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主要特征如下:

一是第二产业需求旺盛,需求人数为17789人,占据产业需求比重的一半以上。产业需求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,本季度波动不大;二是制造业需求占主导地位,需求比重超三成。服务业为满足生产和发展的客观需要,需求人数增加明显;三是需求绝大多数集中在内资企业,有限责任公司、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三类企业需求最大;四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商业和服务人员供求两旺,各职业供求均衡,一线操作工用工缺口较大;五是新成长失业青年和本市农村人员两类人员构成求职主体,合计需求比重超一半。就业空间相对收窄,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;六是需求与求职人员条件特征分别为:需求与求职人员主要集中在16-24岁和25-34岁两个年龄段,45岁以上年龄段受到冷落,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,用人单位招聘偏向年轻群体;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需求量大,求职人数也占据绝大部分,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波动相对较小,硕士以上文化程度需求稍显不足;用人需求以初级技能和中级技能为主,无一技之长的求职者有所减少;本季度企业在性别、年龄、文化程度和技能技术等级等方面对求职者“无要求”的需求比例有所减小,可见随着企业招聘岗位的缩减,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发生了由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转变。

三、企业用工和失业监测情况

二季度末60家监测企业实有员工51462人,计划招聘员工4744人,实际共招聘3057人,缺工1687人,流失2895人。企业实际招工比例为64.44%。普工岗位缺口1429人,占缺工总数的84.71%。二季度实际增加就业人数为162人,实际招聘人数大于流失人数。二季度用工需求、缺工人数前三名的是制造业、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、批发和零售业;流失人数位列前三名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、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、批发和零售业。

2020年6月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共有2人, 占减少总人数的0.22%。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共有456人, 占减少总人数的49.89%。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共有340人,占减少总人数的37.2%。劳动合同终止共有116人, 占减少总人数的12.69%。

四、产业园区监测情况

二季度,园区计划招聘人数为10990人,比一季度减少3936人,比去年同期增加868人;实际招聘人数为5565人,比一季度减少2098人,比去年同期减少4557人;目前缺工人数为2034人,缺工人数占实有员工比例为2.51%。

五、农村劳动力监测情况

10个行政村二季度末总人口数为30901人,行政村劳动力总数为17000人,占总人口数的55%。二季度末实有外出就业人数8351人,占劳动力总数的49.12%,占总人口数的27.03%。新外出就业人数1087人,新返乡人数510人,新外出就业人数超过新返乡人数。5月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种稻子,农忙结束6月份又继续外出就业。随着疫情的逐步平稳,新外出就业人数大幅超过新返乡人数,大量农民工选择外出谋生,新外出省内就业人数395人,同比增加275人,环比减少592人。省内就业占新外出就业人数的比例比去年同期低1.76个百分点。

二季度新外出就业总数为1087人,其中省外转移就业总数为692人,占新外出总数的63.66%;省内转移就业395人,占新外出就业总数的36.34%。省外长三角转移就业477人,占新外出总数的43.88%;珠三角转移就业30人,占新外出总数的2.76%;京津地区转移就业9人,占新外出总数的0.83%;省外其它地区转移就业176人,占新外出总数的16.19%。省内就业占新外出就业人数的比例比去年同期低1.76个百分点。

六、下一步工作打算

(一)持续推进“2+N”招聘活动。多渠道宣传“2+N”招聘活动,集聚人力资源市场人气,搭建供需精准对接平台,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工提供针对性公共就业服务。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条件下,积极与皖西学院、皖西卫生职业学院、安徽国防科技学院、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技工院校联合开展校园行招聘活动,举办“民营企业招聘月”活动,组织小微企业、制造业等专场招聘,缓解我市企业用工难题,促进劳动者求职就业。

(二)加大减负稳岗工作力度。用足用活各类政策,全力支持推动企业和项目尽快复工达产,对吸纳就业较强的旅游、住宿、餐饮、会展、文娱等行业,加大援企稳岗工作力度,在社保费缓缴、失业保险金返还、房租减免、培训补贴、贷款融资等方面,尽可能予以相应倾斜,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。

(三)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。以促进高校和用人单位供需对接为目的,“线上+线下”双管齐下,促进人岗匹配、精准就业;扩大就业见习规模,鼓励各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企积极申报见习基地;扩大基础教育、基层医疗、社会服务等行业招聘规模,认真组织实施好特岗教师计划、大学生村官、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;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,在税收减免、贴息贷款、创业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。

(四)扎实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。准确研判失业人员情况,及时掌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失业状况,制定再就业工作预案,以送岗下乡、“一对一”帮扶等措施,确保失业劳动力、外出还乡失业务工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,确保零就业家庭就业动态清零。

(五)全力抓好贫困劳动者就业工作。持续推进“五个优先五个一批”,加强对外出的贫困劳动者的跟踪服务。针对外出后返乡的贫困劳动者,开展精准帮扶,确保动态清零。按需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,优先安置建档立卡未脱贫劳动者,并按规定及时兑现岗位补贴。

标签:
关联信息